“频繁晕车、晕船,也是眩晕症的一种表现,而致病原因大概率是前庭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前庭功能评价”,在17日举行的首届前庭医学新进展研讨会暨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前庭与平衡康复分会及广东省医院协会眩晕中心建设与管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上,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前庭与平衡康复分会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执行院长黄海威教授表示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有20%~30%的人群曾先后发生过头晕、眩晕症状,而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患病率达到40%。本次大会正是期望通过国内外知名学者就眩晕中心建设、前庭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技术等新进展进行学术分享、交流及深入研讨,来寻找眩晕症治疗的最优方案和路径。
从碎片到融合
前庭医学在多学科碰撞中形成
前庭医学,属于综合性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可以说是根据临床需求在多学科的碰撞融合中逐渐产生的新学科、新领域。众所周知,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有25%急诊患者主诉为眩晕,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40%,而且眩晕除了发病率高以外,它的症状往往反复发作,久难治愈,加之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康复科、精神心理科、中医科、影像科等多学科领域,单一学科临床诊疗难度大。因此,为了满足患者需求,及时有效地解决患者病痛,在患者需求和医学发展共同作用下,相关学科逐渐融合形成了前庭医学这个新的学科。2007年,中国创立了中美技术合作眩晕病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个眩晕科和眩晕疾病诊疗与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眩晕医学专科的雏形。2014年,北京医学会眩晕医学分会成立,是国内首个眩晕专业学会,此后,各类眩晕或前庭医学相关学会、协会的成立及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前庭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前庭医学的研究范围是以眩晕、头晕、不稳为主要症状之一的所有疾病,以及与前庭疾病相关的所有医疗保健活动。可以说,它诞生于学科融合,其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学科融合,多学科合作是当前及未来前庭医学顺利实践的关键,是前庭医学学科发展的新理念之一。同时,也要求医师具备与之相关的核心知识、技能和专业态度,练就这一“额外能力”。
从分散到集中
眩晕患者不再需要走弯路
黄海威教授表示,眩晕中心的巨大优势就在于可以一站式完善检查并且能够凝聚相关专科的力量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解决问题。他打趣道,“眩晕就像一盒巧克力,没做完全面评估前你永远不知道该看哪个专科,而前庭医学则是把相关专科的知识糅合,让接受过前庭医学训练的各个专科的医生都有能力去接诊眩晕患者,避免患者在各个专科间辗转求医,又或者一直在进行‘错误’的专科治疗,病情却得不到好转。”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以下简称东院)眩晕中心接诊了一名反复头晕多年的老年患者,因其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颅内存在局部病灶,每次发作都被认为是缺血事件。过往一般打几天点滴会逐渐好转,近年来发作越来越频繁,即便眩晕程度不严重,走路也很不稳当,患者害怕摔跤甚至几乎不敢独自出门。多年来,老人一直在当地的神经内科按照后循环缺血治疗,但经东院眩晕中心的详细评估后发现老人合并有梅尼埃病,并且已经出现明显的听力下降和单侧前庭功能减退,因此导致了平衡障碍。黄海威教授指出,前庭医学的发展和普及,此类由于前庭评价不充分而导致漏诊的情形能大大减少,患者就诊不必再走弯路。
从局部到全面